南水北调工程,应用水免疫慢反应聚脲抗冲磨材料、高渗透环氧树脂裂缝灌浆材料等新材料极大提高了工程质量。玄武岩纤维在南京长江大桥加固改造中的应用,让这座中国标志性建筑轻装上阵。白鹤滩水电站全工程应用低热硅酸盐水泥,破解温控防裂世界性难题,自建设至今无一温度裂缝。
各项重大工程项目顺利落成的背后,都是一次次材料创新与实践的集中体现。材料创新一直不断地赋能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众多“高大上”的大国工程,都有着看似“微细小”的新型材料的支撑。
虽然我国在材料创新与产业化方面取得长足发展,但我们也能清晰地看到有些材料创新领域还存在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不顾客观实际和产业基础,过度炒作、盲目扩张,一哄而起、低水平重复建设。比如石墨烯产业,有些地区相关企业少,产业链欠缺,没有优势特点却盲目兴建产业园区,这极有可能成为“泡沫”破灭的牺牲品。二是材料创新研发与应用脱节,产业链的上下游协同创新能力欠缺。目前,我国新材料研发仍以材料性能为导向,对于下游应用的需求了解不足,很多新材料的研发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市场需求,非常不利于新材料在终端产品的应用。三是材料创新研发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过程长、投入大,没有长时间的持续投入,很难开发出稳定的产品。新材料产品“首批次”推广应用困难是制约新材料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的关键瓶颈。概而言之就是供需、协同、应用的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需要从顶层设计、政策、市场、平台等各角度来纾困。
首先,材料研发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通过科技创新,打通堵点,补齐短板,主动服务好需求侧。对新材料产业,政府、行业、科研机构、企业要做好战略性规划,将来需要什么新材料,要未雨绸缪,实现从“供给满足需求”到“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其次,发展好材料创新,必须“材料先行,应用带动”。完善新材料产业标准体系,运用好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机制,将材料创新嵌入产业链当中,加大力度鼓励新材料市场应用,解决好新材料刚投放市场用户“不敢用”的难题。紧紧围绕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加强产业化应用技术攻关,促进产业化,做到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产业链关键环节供给的自主可控。
再次,通力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新材料产业体系,协同资源、协同数据、协同利益,协同方方面面,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打造政府与市场、科研院所与企业、产业集群间、区域间全产业链的共享和应用平台,推动材料创新的政策链、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的协作与融合。
“十四五”规划确定了102项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引领性的重大工程项目,包括引领未来发展的重大攻关项目、基础设施领域的世界性和标志性工程、重要民生保障项目。这些重大工程项目实施落地,5g、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以及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转型将为材料创新提供广阔的应用场景和放大创新收益的优势。
可以说,重大工程项目是材料创新与应用的沃土。材料的创新发展也一定会支撑起我国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形成经济增长新引擎、新动能。
--(文章摘自《中国建材报》)